close

      在剛剛結束的北京APEC會議上,習近平主席分析了中國經濟“新常態”。相應的是,最近部分省份計劃適度下調2014年以及“十二五”規劃GDP增速預期目標。2014年僅剩不到兩個月,2015年則是“十二五”收官之年。心平氣和盤點手中的菜籃子,實事求是籌劃來年的菜園子,尤需慎重。主動調低經濟增速,正體現適應“新常態”的務實和擔當。
      今年前三季度,許多地方經濟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,給人增添信心。但提質增效的攔路虎還在,一些傳統工業偏重的地方,大型礦山打噴嚏,全省工業就感冒;冶金行業摔一跤,全省經濟就瘸腿。由此,一些地方幹部也認識到:要想繼續維持過去的高速增長,不過是自欺欺人,打腫臉充胖子,甚至打了也“腫”不起來。尤其是當前,我們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,對於GDP增速,恐怕還需打開“不甘降”的心結,驅除“不敢降”的心魔,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。經濟增速指標要與實際運行相協調,因地制宜調慢經濟增速,是一種難得的理性。
      “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係”“不要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”,中央反覆打出這樣的預防針,更主動調低增速指標,並指出這個速度是完成確定目標的底線,不要搞層層加碼。實際上,繼2011年GDP增速降至兩位數以內的9.2%後,前年和去年均為7.7%。這是宏觀調控的結果,更是在傳遞明確信號。
      磨刀不誤砍柴工。讓經濟發展合理降速,是為了提質增效。速度做減法,效益才可能做乘法。客觀說,這一輪經濟放緩,固然有外部因素制約,癥結主要還在自身,粗放的發展方式遭遇外部的“氣候變化”,矛盾容易激化。這就需要補補鈣、強強心,多用“挖掘機”,少開“推土機”,走內涵式發展之路。淘汰病樹,更新品種;修剪老枝,催發新芽。拳頭收回來,蓄積新能量,打出去才更有力。這是戰術調整,也是戰略轉變。
      主動放慢腳步,有的幹部顧慮,對上“不好講”,對群眾“不好看”,這種想法大可不必。老百姓並不關心數據多漂亮,他們關心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,有事做、有錢掙,上學方便、就醫不難。民之所望,政之所向。把抓改革、促轉型與惠民生緊緊粘合,就會找到感覺,開闢新路。譬如,扶持人們創辦小微企業,可以帶動就業和增收,進而拉動消費。點上開花,面上結果,既惠民生,也促轉型。贏得百姓的掌聲,也換來發展的新生,“金雞”“百花”兩不誤。
      越是吃力的時候,越要保持定力。趨勢也正漸變,一位多次參加中央全會的同志說,過去習慣了GDP錦標賽,一些省市大員發言時總談GDP增長。現在則少有人熱衷這些數據了,更多集中在法治、改革等話題。從實際出發,敢於主動降速,是一種可貴的擔當。跑得太快太累,不妨適當放慢,拍拍塵土,緊緊腰帶,以利於跑得更好更遠。(張志)  (原標題:人民日報時評:調低增速適應“新常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u68quri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